无形的污染更应得到重视
发布时间:2011-11-15 17:25:34 作者:Reton技术部.Pang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,互联网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天地,这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。人们通过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传播交流平台,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画面,并可各抒己见。这种功能强大,且快捷先进科学的精神生活活动平台,使多少人为之叹服。然而,对广大网民来说,时下国内许多网站上存在着越来越多有如牛皮癣般令人烦恼不已的“网络污染”。
目前,我国互联网站已达70万家,上网用户逾1.1亿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09年12月底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.84亿人,年增长率为28.9%。中国手机网民去年增加1.2亿,达到2.33亿人,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。如何为数亿网民提供一个绿色、文明的网络环境,是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。
我国互联网发展有三个特点,舆论传播突出、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互动突出、先发展后管理突出。各种矛盾在应用中暴露出来,而当前法律建设还不完善。同时,互联网领域发展有强大动力,应用从传播到商用服务正在延伸,传播手段从传统到移动延伸,服务模式从信息服务到平台模式转变。管理面临新的挑战,难度加大。
污染的方式
1.恶意传播有害信息
有害信息的定义:世界各国都有对有害信息的定义,英国的比较有代表性,它把有害信息分为三类:一类是非法信息,指危害国家安全等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信息;一类是有害信息,比如说鼓励或教唆自杀的信息;还有一类是令人厌恶的信息,比如有些色情信息。美国、法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都通过立法等形式,将色情、暴力、危害国家安全、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歧视等信息明确定义为有害不良信息。
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:分析显示,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:首先,是搜索引擎。搜索引擎页面能够将网民需要的信息汇总起来,给用户提供丰富的选择。一些不良信息的制造者就利用搜索引擎的进行信息传播,幸好现在的搜索引擎网站监管力度很强,不良信息量已经非常少。其次,是垃圾邮件。现在网民的邮箱经常被垃圾邮件“骚扰”,这其中大部分是不良信息,比如反人类反政府类信息、办假证、卖发票、伴游等各类违法信息。最后,是IM即时通信软件,如MSN、QQ等,网民在上网聊天时经常遇到各类弹出链接,钓鱼网站信息大都通过此途径传播。
2.修改健康信息
包括故意增加无用信息和有意删减有用信息,从而使健康信息难以辨认甚至失真。在这种情况下,信息使用者不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代价,而且还会被迫支付更多的购买成本。也就是他在购买所需要的健康信息的同时,也不得不为无用信息支付费用,同时还要把无用信息过滤出去。故意增加无用信息虽然使健康信息难以辨认,但健康的信息毕竟还保存在其中,而有意删减有用信息却往往使健康信息失真。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知道健康信息已被删减,结果在这种信息支撑下的研究成果就难免不会失去其科学性。
3.制造和传播垃圾信息
当前,垃圾信息中以垃圾邮件和强制浏览性信息两种最为普遍。由于垃圾邮件一般通过广播式的群发,用户无法拒收,因此用户的正常接受受到严重干扰,用户为此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。同样,强制浏览性信息,也是在浏览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将某一网站设为浏览器的默认主页,自动进入;或将该网站不经允许地加到浏览者的收藏夹里;或让浏览器标题总是出现某网站的网址或广告,使浏览者开机后就自动拨号进入该网站,因此浏览者也要为之付出相应的成本。更为严重的是,制造垃圾信息的人往往有特殊的目的。要么是为了非法营利;要么是为了散发反动言论,影响政治稳定;要么是制造谣言,使社会产生某种恐惧感。
污染的危害
1.网络成瘾:
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,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,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,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,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。
2.网恋问题:
青少年则是在网上交了异性朋友,不谙世事的他们情窦初开,又缺乏相应的自制力,在网上谈情说爱,深陷网恋难以自拔,而且这种网络爱情又是那么的隐蔽,让家长难以察觉。如今这一现象已成为困扰许多青少年的严重问题,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。网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日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深感头疼的难题。
3.网络暴力:
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,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,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、触犯着道德底线。
网络污染的治理
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说,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正处在不断摸索与完善的阶段。他说“互联网一直在快速发展之中,网络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,政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、完善相关立法和治理措施,才能真正确保互联网的安全。”
“中国对互联网监管手段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,监管的手段和对象,都是必须首先要考虑清楚的问题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说。他表示,管理的目的不是将中国封闭起来,因而在监管手段上必须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律,必须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。
在网络监管方面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》等等。
【在百度搜索更多 无形的污染更应得到重视】